口袋公园这一具有便捷可达、触手可及、布局灵活、 使用频率高的城市微空间,为群众提供就近休闲游憩、社会交往、健身活动的绿色生活空间,提升市民幸福感,是城市公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目前,泰州市已将口袋公园建设纳入作为构建“十分钟服务圈”的公园服务体系的一项重点建设任务。让我们跟随园科设计师的视角,探索城市微空间更新中的居住型口袋公园设计!
泰州文昌游园建于2002年,位于鼓楼南路和南山寺路交叉口东南角,东至新世纪花园西侧河道、西至鼓楼南路、南至凤城河、北至南山寺路,两面临水,占有先天的地理优势,总面积约8700平方米。公园南侧有一座文昌阁,始建于公元 1589 年,以祭祀文昌星得名,泰州文人士子把祭祀文昌阁作为定制,是泰州自古就有尊文崇儒传统的明证。文昌游园周边多为住宅区,根据其所在场地的环境分析,文昌游园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并兼具功能性的居住型口袋公园,作为古城区为数不多的城市微空间绿地公园之一,几乎承载了周边所有居民休闲游憩、社会交往、健身活动的需求。
改造前
改造后
问题1:健身活动空间位于景观中轴线,将景观轴线割裂,空间郁闭,缺少互动性,未充分利用先天临水的地理优势,资源浪费。不同的使用人群在不同的时间段对场地的要求也不尽相同,场地单一、功能匮乏、空间动线不可达,导致场地的使用率低下、空间活力不足。对策:用现代的手法发掘文昌游园的历史,尊重融贯周边的历史建筑,提取泰州的文昌水秀文化作为设计元素融入到本次口袋公园改造中。设计对场地进行空间结构的调整,将空间打开,将天然的水景借到园内,增加融入文化元素的开放式休憩文化长廊,在空间上营造虚实相结合的景观空间,动静相结合,同时丰富活动空间。
问题2:场地缺少特色,基础设施单一,未全面考虑不同使用人群对设施的不同需求,尤其是老人、儿童及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,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。对策:考虑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,合理配置方便人群使用、耐用的配套设施,进行特色化艺术设计,突出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和场所精神。休憩空间小品采用经久耐用、低维护的金属材质替代传统的防腐木材质,并考虑无障碍通行;塑木栈道台阶处刷黄漆作为提示,提高安全性;栈道转角处理采用镀锌格栅,衔接自然,减少塑木的切割,节约建设成本;艺术化设计,挖掘场地历史文化内涵融入设施中,体现地域文化。
问题3:前期植被种植密度过高,后期长时间的忽视,空间内部自由发展、植被茂密,形成了郁闭林下空间,影响林下植被的生长,导致绿化品质低,景观效果差。
对策:去除不必要、郁闭的绿地空间,调整为激活场地的活动空间,植物设计强调适地适树,丰富植被空间,优化活动功能空间;植物配置因地制宜,光照不充足的林下空间选用耐阴的林荫地被,如虎耳草、白芨、大吴风草、玉簪等,常绿落叶相结合,确保全年的景观效果。
问题4:生长过密的植物种植区无法进入,动线组织不合理,活动场地缺失和边界隔阂,周边场地不可达,未能与周边多样的用地产生互动联系。
对策:增加出入口、提高空间开放度,形成空间内外良好的交通流动。铺装呼应水秀的文化元素,采用水纹状的铺装形式,工厂异型加工标号配送至现场进行区块铺贴。北入口由于已经成型的人行道铺装与游园广场的铺装难以协调,施工过程中采用了黑色透水混凝土进行填充,来处理铺装间的割裂关系。铺装材质的选用以人为本,根据市民需求将原本破损严重的卵石铺装更换为柔性的EPDM步道。
该口袋公园的改造提升模式以保留为主,结合地理区位及使用人群需求,因地制宜、依形就势,梳理调整场地空间结构,优化功能分区,通过交通动线的优化调整,增强公园的可达性。泰州文昌游园经过此番改造提升,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更优质的活动场所,吸引了周边更多的居民前来,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周边居民。
《江苏省口袋公园建设指南(试行·2022)》中,将口袋公园定义为向公众开放,满足人民就近休闲游憩、社会交往需求,兼有生态景观、运动健身、文化展示、便民服务等一种或多种功能,并配套相应服务设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。口袋公园根据尺度分,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:
根据口袋公园所处的位置将其分为居住型社区口袋公园、商业商务型口袋公园、交通型口袋公园、公共服务设施型口袋公园。其中,居住型社区口袋公园是指位于居住社区内部或周边,服务对象为周边居民,是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、空间距离最近的公共活动场所。相对而言,居住型口袋公园所服务的人群范围最广,因此,使用人群对其的要求也最多。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就应考虑口袋公园的维护成本及技术难度,尽量选择易维护的设计方案,并持续关注跟踪项目发展,扬长避短,避免同样的问题在下一个项目中继续发生。03 展望与总结
当下城市更新势在必行,对于文昌游园这类位于老城区又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老旧、功能缺失的口袋公园,我们在更新的同时又面临着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问题,不能一味地大拆大建、推倒重来。现今,城市微空间的更新要从构建城市生态平衡的角度去研究,平衡好更新与保护两者的关系,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全新模式,只有可持续的口袋公园才能成为城市更新发展的活力源泉。
在今后也将继续研究探索出一套可持续性的适应性设计方法,构建复合、多维、拥有完整功能体系的口袋公园,促进场景链接力,链接人、激活社区、赋能城市,适应城市生长机制,实现城市自我更新。